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,此時氣溫回暖、雨水漸多,是春季由微寒轉向濕暖的重要轉折點。清明時節濕氣與風邪旺盛,若調養不當,容易出現春困、過敏、肝氣鬱結、脾胃虛弱等不適。中醫認為「春氣通肝」,加上此時節氣濕重、情緒易浮動,若肝氣鬱結、脾胃運化失常。清明養生應重視疏肝理氣、健脾除濕。那麼清明節氣該如何養生呢?清明養生重點在於「疏肝解鬱、健脾祛濕、調和氣血」,一起來看看曾柏翰醫師分享的清明養生指南吧!
節氣清明如何養生?曾柏翰中醫師分享養生重點
一、多吃綠色蔬菜,健脾祛濕又養肝
中醫認為「青色入肝」,而清明屬木,多吃綠色當季蔬菜來養肝護脾。推薦如地瓜葉、莧菜、青江菜等,富含膳食纖維與植化素,有助於代謝濕氣、提升消化功能,讓整體氣血循環更順暢、身體也更輕盈。
二、避免油膩燥熱食物,減少濕熱內生
濕氣開始變重,春陽漸升,若過量辛辣、油炸、燒烤等燥熱之品(如辣椒、花椒、薑母、麻辣鍋等),容易使體內濕熱加重,導致皮膚過敏、口苦、疲倦沉重、腸胃不適等症狀。飲食宜清淡,避免助濕生熱,幫助脾胃消化與氣機調暢。
三、飲花草茶舒肝除濕,安神助眠
清明時節濕氣較盛,容易感到心煩、頭重、睡不安穩。建議可適量飲用花草茶,如菊花、玫瑰、薄荷、陳皮等,具有疏肝解鬱、清熱除濕、安神醒腦的功效,幫助穩定情緒、提升專注力。
–
清明節氣飲食重點:重在疏肝解鬱、健脾祛濕,讓身體更輕盈不疲倦
清明節氣屬於「春季土旺木盛」的時期,此時肝氣旺盛,脾胃功能相對較弱,飲食上宜清淡、養肝健脾,避免過於油膩或生冷的食物。
一、綠色蔬菜(疏肝養肝)
地瓜葉、菠菜、青江菜、韭菜:富含葉綠素與植化素,有助於養肝護眼、促進代謝。
二、健脾利濕類
薏仁、紅豆、山藥、蓮子、茯苓:幫助脾胃運化、去除體內濕氣,改善腸胃脹氣與水腫問題。
三、清肝解鬱類花草
菊花、玫瑰花、薄荷、陳皮:可泡茶飲用,疏肝理氣、安神助眠,緩解情緒煩躁。
四、清爽水果(適量)
奇異果、鳳梨、葡萄柚:富含酵素與維生素C,幫助消化、清熱生津,但勿過量以免損傷脾胃。
–
清明養生怎麼做?跟著曾柏翰中醫師按摩這3個穴道
適當的穴位按摩可以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,在清明時節更能幫助提升免疫力,預防疾病。
一、足三里穴
穴位位置:小腿外側,膝蓋下四指寬的位置。
穴位功效:健脾和胃、補中益氣,是長壽保健穴,能增強抗病能力。
按摩建議:每天按摩2-3分鐘,配合按壓時的深呼吸,效果更佳。
二、太衝穴
穴位位置:腳背第一、二趾骨結合處上方的凹陷處。
穴位功效:疏肝理氣、調節情緒,對於春季常見的煩躁、壓力大特別有效。
按摩建議:力度適中,按壓時感到微微酸脹即可。
三、合谷穴
穴位位置:大拇指與食指之間的虎口處。
穴位功效:疏風解表、增強肺氣,能有效預防感冒、緩解頭痛。
按摩建議:用拇指指腹按壓,左右手各按摩1-2分鐘。
–
清明習俗有哪些?曾柏翰中醫師分享清明小知識
一、掃墓祭祖
清明是「慎終追遠」的重要時刻,家人一同祭拜祖先,表達感恩與思念。
二、春季踏青
清明時節陽氣升發,正是親近自然、舒展身心的好時機。戶外活動能「疏通氣血、調和陰陽」,特別適合春天這個養陽的季節。
三、潤餅
古人因掃墓後沒有時間生火煮飯,便將祭拜用的三牲五果裹入餅中食用。這樣的習俗流傳至今,逐漸演變成清明節吃春捲「潤餅」的傳統唷。
清明節氣後,氣溫回暖、雨水增多,濕氣開始在體內累積,身體容易出現疲倦、食慾差、精神不濟等症狀。這時候不只是補氣養身,更要幫助健脾祛濕、疏肝解鬱。選對食物,就能順勢調整體質,讓身體輕盈、氣色穩定地迎接接下來的季節變化!
*文章作者:本文由曾柏翰中醫師及翰方御品團隊共同撰寫
你可能有興趣春分如何養生?春色正盛。满眼綠意,曾柏翰中醫師分享春分養生重點!